全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张利明表示,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以上,增加蓄积7000万立方米以上。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31.2%,促进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据统计,十年间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就业岗位总数超过360万个,木材产出收入超过1500亿元,依托国家储备林开展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收入近100亿元。同时,各地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预期目标。2019年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标志着我国天然林保护由区域性、阶段性工程转变为全面性、长期性公益事业。一是有效改善生态状况。
张利明介绍,为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完善政策、巩固已有成果,在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10月,国家林草局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措施,包括中央财政新增资金360多亿元,延长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期限,暂缓安排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已有成果,继续实行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负总责,持续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天然林单位面积年涵养水源量、固沙固土量分别比工程启动前提高了53%和46%。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并在近5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
冬季多年冰在总海冰覆盖范围中的占比从28%下降到13%,多年冰逐步被一年冰取代;一年冰覆盖范围呈持续蔓延趋势,增长速率为5.9万平方公里/年。1月17日,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编制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正式发布。年度报告聚焦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2022年大宗粮油作物潜在供应量略高于2021年,但区域性突发事件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
据悉,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年度报告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和下降趋势
据悉,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年度报告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专题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和下降趋势。1月17日,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编制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正式发布。2022年大宗粮油作物潜在供应量略高于2021年,但区域性突发事件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
中国大宗粮油作物进口来源国供应形势略好于2021年,其中,大豆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国大豆产量达10年来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冬季多年冰在总海冰覆盖范围中的占比从28%下降到13%,多年冰逐步被一年冰取代;一年冰覆盖范围呈持续蔓延趋势,增长速率为5.9万平方公里/年。年度报告聚焦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显示,2022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区域性突发事件,导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减产1.3%,是近10年第二大减幅,玉米产量减幅较大,水稻产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小幅减产。
20022021年,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并在近5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20022021年,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
北极植被绿度与气温、季节性积雪、人类活动显著相关在法国各大超市,人们能切实感受到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的细节:大部分商品的标签上都明确指明其分类回收方式;电子产品等标注了是否可维修以及维修所需配件信息,为后续产品回收提供参考;超市还鼓励散装销售、减少包装。
该路线图秉持少用、重用、再循环原则,加强公私合作,推动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实现循环经济。2018年,在塑料和废弃物管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计划下,政府和公共机构、私营部门、学术界、民间组织等合作,共同进行塑料和废弃物管理,主要目标是减少塑料产品使用以及对塑料垃圾进行重复利用。自2021年起,法国超市的黄瓜、橙子等30多种蔬果不再使用塑料膜进行包装,消费者可携带能够重复使用的器具购买散装商品。在该计划下,泰国增加了塑料垃圾收集点;工业制造商建立起泰国塑料循环联盟,回收、管理和再利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塑料垃圾;几十家泰国领先企业组成泰国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与泰国环境研究所等合作进行环保实践,并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根据德国包装市场研究协会的统计,回收的PET塑料瓶中,34%用于生产新的饮料瓶,27%用于生产塑料包装袋,22.6%用于生产纺织面料,16.4%用于其他,总体循环利用率达到93.4%。德国提升回收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走进柏林任何一家超市,入口处总能看到拎着大包空瓶的顾客在退瓶机器前忙碌,软质塑料瓶0.25欧元,硬质塑料瓶0.15欧元所有瓶子投放完毕,顾客会收到一张超市代金券,这也是在购买瓶装饮料时已经支付的押金。
根据路线图,泰国在2019年底禁止使用塑料微珠、氧化降解塑料等塑料产品,2022年停止使用厚度小于36微米的轻质塑料袋、塑料吸管、泡沫塑料食品盒、塑料杯等,到2027年实现100%回收塑料垃圾的目标。当前,泰国零售商协会和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合作,在每月第四天停止提供塑料袋,不使用塑料袋的消费者可获得奖励积分。
制造商应该从源头上减少过度包装,各地政府应该完善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系统,并对消费者开展科普行动,进一步提高垃圾回收率。在限塑令通过后,泰国零售商协会和政府合作,推出了一项每天对塑料袋说不的活动,该协会75家会员的约2.45万个分销渠道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停止提供塑料袋。
(本报巴黎、曼谷、柏林1月18日电)。德国塑料循环利用率不断提升,既与环保理念的日益普及有关,也与德国及欧盟日趋收紧的产品包装法案有关。
这是自禁止使用塑料打包盒、禁止提供塑料吸管等要求后,法国在餐饮领域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又一新规。法国生态转型部指出,每年法国销售的日常用品包装重量大约有550万吨,其中20%是塑料包装,且通常是一次性使用。在德国,塑料饮料瓶会在醒目位置标注采用100%的可再生塑料,饼干、零食、意大利面等食品包装袋也开始大量使用可再生塑料,甚至在超市的仓库里,打包商品薄膜、运货的塑料箱和托盘,也都采用可再生塑料。环境保护组织德国环境行动循环经济负责人托马斯菲舍尔介绍,德国的空瓶回收率已经超过98%。
该法案以5年为一个衡量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量化调整相应政策,最终实现2040年前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率降低到零的目标。目前,德国正努力在减少包装量、倡导实施可重复使用包装、扩大高质量闭环回收、设置塑料包装强制性回收指标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限塑。
公私合作是泰国推动限塑的重要一环。法国逐步禁用一次性塑料包装2023年1月1日起,法国快餐店迎来限塑新规必须将一次性塑料餐具更换为可重复使用的餐具。
越来越多国家不断升级限塑措施,积极研发和推广可替代产品,持续加强政策引导,提升企业、公众对塑料污染危害的认识和参与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活动仅2019年就减少使用塑料袋约20亿个。
如今,这套空瓶回收政策已成为德国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范例。这一成功经验催生了新的商业创新,除饮料瓶外,有企业还推出专门回收卫浴用品的容器。法国正逐步增加可重复利用包装的产品份额,目标是到2023年投放市场的可重复利用包装产品比例达到5%,2027年达到10%。德国的举措正成为欧盟的重要标准。
这些超市退瓶机回收的塑料瓶,以不同形式参与循环经济:硬质塑料瓶由专业回收公司分拣、收集,运至饮料生产商,经过清洗、消毒并重新灌装上市,这种塑料瓶可以重复使用约25次;软质塑料瓶(PET塑料瓶)则被压缩打包送至塑料回收企业,切碎还原成塑料颗粒,用于制造新的塑料瓶、纺织品或其他塑料制品。法国消费者协会指出,法国塑料过度包装问题突出,塑料回收比例有待提高。
该法对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规划了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对塑料制品的100%循环利用,力争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到2030年将一次性塑料瓶的出售量减少一半。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沃拉乌表示,这是让泰国摆脱塑料垃圾的重要一步。
核心阅读塑料污染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挑战。近年来,法国加大限塑力度,通过了《为循环经济反对浪费法》,旨在逐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促进替代及可重复使用材料的开发、禁用一次性塑料包装、推广无包装销售等,推动国家生态转型目标的实现。